第138章 开粥场-《从揍哭刘彻开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长信宫中举行“慈善宴会”的时候,刘荣正带着曹寿、卫青等人在长安城中探访灾情。
    他还不知道,自己捐赠万金的举措,已经一举收获了窦太后的欢心。
    刘荣站在城头之上,只见源源不断的灾民向着长安城涌来。
    关中人口过百万,能够居住在城中的毕竟是少数,大部分百姓还是生活城外的乡村之中。
    乡村之中,灾情往往更加严重,得到的救援最少。
    朝廷的粮食有限,只能优先救济城内的百姓,以免发生动乱。
    于是,为了活命,人们不约而同的向着长安城涌来。
    他们知道,只有在这里,才能够得到食物,得到一个活命的机会。
    短短几天的时间,长安已经人满为患。
    到处都是衣衫褴褛、面黄肌瘦的灾民。
    偌大的长安城,俨然成为了炼狱之城。
    。。。。。。
    刘荣望着黑压压的人群,心情十分沉重。
    这种场面他还从来都没见过。
    他前世生活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。
    由于高产农作物、化肥、农业机械的推广,人类从来就不会缺粮食吃,饥馑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了。
    穿越之后,他更是直接成为了当朝皇子,是位于金字塔尖上的统治阶层。
    每日奢靡富华,纸醉金迷,还曾见过人间疾苦。
    如今,骤然见到如此多生活在饥饿边缘,垂死挣扎的百姓,他大受震撼。
    不是说文景之时是盛世吗?不是说长安粮仓中的粮食常常多到腐败不可食吗?
    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灾民呢?
    刘荣不解。
    卫青出身社会底层,对于生活的残酷有着清晰的认识。
    他解释说,朝廷的粮食虽然多,但是老百姓手里的粮食其实并不多。
    一年之中,他们能有半年不饿肚子就已经非常不错了,剩下的半年就要靠各种野菜、麸糠度日。
    看着刘荣疑惑的表情,卫青继续解释道。
    一个五口之间,最多也就耕种几十亩地罢了。
    为什么这么少呢?
    因为能够用牛耕地的是少数人。——牛的价值不菲,养牛也是一笔开支,注定了只有少数人家里能够有牛。
    大部分人家还是靠人力在耕种,人力有穷时,这就限制了耕种的面积。
    一亩地的粮食产量能有二三石就已经非常不错了。
    在雨水不好的年头,一亩地也就收成一石粮食。
    如果是租借的地主的土地,一石粮食就得交半石的租。
    另外,还得给朝廷交税。
    虽然这些年朝廷的赋税连年降低,目前已经降低到了三十税一,但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。
    除去了租税成本,百姓们剩下的粮食就更少了,因此常年挨饿,吃不饱肚子。
    卫青说,他小时候在平阳县放牛的时候,就常常挨饿,还是来到平阳侯府之后,这才能够吃饱饭。
    。。。。。。
    刘荣闻言,点了点头。
    他还是太年轻了,他还是高估了这个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。
    文景号称盛世,但大部分百姓仍然吃不饱肚子,这就是现实。
    百姓手里没粮食,骤逢暴雪,连冻带饿,自然就陷入了死亡的境地。
    刘荣苦笑,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本名为饥饿的盛世的书籍。
    几千年来,哪怕是盛世百姓都是饥饿的,遑论其他时期呢。
    刘荣暗下决心,等灾情过去,他一定要搞点农业发明出来,提高一下这个时代的农业发展水平。
    让百姓都能吃得饱,穿得暖,这就是刘荣以后执政的愿景。
    在此基础上,再向外征伐。
    当然,这都是后话了。
    最少得先当上太子,才能开始执行。
    任重道远啊。
    。。。。。。
    “走吧,我们到街道上转转。”
    刘荣说道。
    随即带着众人走下了城墙。
    他们行走在街道上。
    到处都是灾民,神色憔悴,肮脏恶臭,犹如哥布林。
    看到有人经过,他们就会冲上来,半乞讨半抢夺似的讨要食物。
    人一旦饿极了,为了活命,什么时候都干得出来。
    哪怕是顺民,也会变成强盗。
    在卫青等人的护送下,刘荣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这一段街区。
    曹寿大声的谩骂着。
    他的衣服上满是脏脏的手印,就是刚才那些灾民留下的。
    其他几个人的情况也差不多,全都被灾民掠夺抚摸了一番。
    唯有刘荣被护在中央,这才幸免于难。
    刘荣暗自摇头,长安,堂堂的帝都,已经成了法外之地了吗?
    第(1/3)页